比如委培班的设立。通报显示,上海戏剧学院设立的内蒙古委培班,1982年办过一个班次,时隔多年之后,2007年11月又办了一个班,此后连续办过数届,共12个班次。网友关心的是,此前网传那某某茜母女二人上的是1982年和2007年这两个班◆■■◆★,时间点也恰好对得上■★◆◆★。如此巧合的事情,中间是否有什么猫腻?这事关公共政策的公平性,容不得丝毫马虎。
关于那某某茜的高考报名问题◆★■★★,经核查,2008年,那某某茜在户口所在地呼和浩特市,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城镇应届生身份报名参加高考■★,但实际没有该校就读经历及学籍,按照《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》的明文规定,相关行为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。
官方通报具有权威性◆■,应当如实、全面地说明问题,答疑解惑,消除公众对公共事件的认知误差。就这份通报而言◆■■,回答了一些疑问,但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。考虑到这只是初步调查结果■◆■◆,相信后续还会有更详细★■◆★、更有诚意的调查和通报。唯有全面的信息公开★★,才能还公众以真相◆■★,消解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疑虑。
问题还在于★■◆,★◆★■◆◆“经研究”究竟研究了什么■◆★,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,硬是让一个明显违规的问题合规化了?哪些人参与了研究,又是谁最后拍的板?“经研究”3个字看似表明那某某茜的违约行为在流程上没有问题,实则暴露出更大的问题:这不是那某某茜一个人在践踏规则,而很可能是一群人。
针对近日舆论关注的演员那某某茜有关情况★★■■,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开展核查工作后,于6月21日晚间公布了初步核查情况通报◆★★◆■。
对于这份通报,网友等得很辛苦,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★■★◆◆。一来此事已经持续发酵多日,成为一个全网关注的公共事件,并多次冲上热搜,不回应说不过去。二来,当事各方的沉默★◆■■,被视为一种傲慢以及对民意的不屑,进一步激化了舆情,导致各种或真或假的信息漫天飞。所以,尽管网友对这则通报发布的时间点颇有微词,但必须承认■★★■★,公开回应本身就是好的开始◆★■,值得肯定。
具体来说通报的内容,正如不少人分析的那样,大有可解读的空间■◆■★★。通报显示◆■★,那某某茜2008年高考文化课总成绩为449分,专业课成绩为87分,并非网传的高考总分179分◆■★◆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“179分”并非网友的杜撰,而是与那某某茜同年参加艺考的另一名考生的成绩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,网友误以为是那某某茜的成绩,这属于无心之过★★◆,而非造谣。这从侧面也说明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◆◆■★★★,公共事件中有关部门越不回应,情况就可能会变得越复杂,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。
这也是通报唯一证实的那某某茜的违规问题。除此之外■★,网友争议声最大的委培班的设立,以及违约问题★★◆,通报中虽然用了较大篇幅予以介绍■■■◆,但是都巧妙地回避了真问题◆■◆,留下了不少悬念。
再比如委培违约问题。根据合作协议,那某某茜毕业后应回到内蒙古工作,然而那某某茜提出赴挪威留学需取回毕业证■★■◆■、学位证后◆★★,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领导小组“经研究同意将毕业证、学位证原件等材料交给那某某茜”。
定向委培的政策本意,就是借助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★◆◆,来扶持和发展地方的文化事业,从哪里来、回哪里去是根本要求。倘若★■★■“经研究”就可以来去自由■★★◆,不仅消解政策本意,也有滥用公共资源之嫌★◆■◆★■。高考面前人人平等,如果你享受了定向委培的政策红利,以低分考入艺术院校,毕业又可以★■◆★■“不定向”就业,这对其他考生公平吗?